民间常说“最毒不过秋蚊子”,真的?地坛医院专家答疑

时间:2025-08-20 16:59:00

正值夏秋交替之际,“秋蚊子”是否更“毒”?家庭环境中哪些角落是蚊虫孳生的“温床”?O型血是否更招蚊子?……8月20日,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蒋荣猛针对蚊虫传播相关热点问题答疑。

民间常说“最毒不过秋蚊子”,有无道理?

蒋荣猛:蚊虫的繁殖和活动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其最适宜活动的温度通常在33℃以下。入秋后的气温更利于蚊虫孳生,叮咬行为也将更频繁。需要明确的是,单只蚊虫的“毒性”,即传播疾病的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

家庭中哪些地方容易孳生蚊虫?

蒋荣猛:城市家庭中,各类积水容器是蚊虫主要的孳生场所,包括花盆底盘、空调排水槽、鱼缸周边、瓶罐积水等。农村地区则更多见于明渠排水沟、杂草堆、垃圾堆积处及各类露天水体。不同蚊种习性也有差异,例如传播登革热的伊蚊偏好清洁小水体,而库蚊则更适应污染较重的水环境。

蚊虫是否会通过叮咬动物传播人畜共患病?

蒋荣猛:蚊虫不仅叮咬人类,也会叮吸家畜、鸟类等动物的血液。一些病原体可在自然宿主中循环,例如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猪—蚊—人的途径传播,西尼罗河病毒也可经鸟类等动物通过蚊虫叮咬传染给人。蚊虫是多种人畜共患病传播链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做好防蚊工作。

降雨后居民如何处理环境,防止蚊媒疾病传播?

蒋荣猛:降雨后防蚊需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彻底清理周边杂物、杂草和各类积水,杜绝蚊虫孳生条件;二是采取防蚊措施,如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香或电蚊器等;三是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杀虫剂处理。

叮咬后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蒋荣猛:如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就诊: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剧烈头痛伴呕吐;鼻出血、牙龈出血、尿血或便血;呼吸困难、胸痛或严重呕吐腹泻。此外,若被叮咬面积广泛,皮疹严重,瘙痒剧烈或伴有明显水肿,也需医疗干预,以防严重过敏或感染。

挠破蚊虫叮咬处是否会引发感染?

蒋荣猛:对于健康人群,若叮咬处未化脓、无渗液,一般可自行处理。但如伤口出现发黄、发黑的分泌物,周围明显红肿、溃烂,则可能已感染,需就医处理。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尤须警惕,即便轻微叮咬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风油精、花露水、肥皂水等止痒方法是否有效?

蒋荣猛:蚊虫叮咬后瘙痒主要原因是蚊虫唾液中的蛋白质引发了人体过敏反应。风油精、清凉油等可通过薄荷成分带来清凉感缓解瘙痒,冷敷也具有类似效果。炉甘石洗剂安全有效,适用于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肥皂水起到酸碱性中和作用,有一定止痒效果。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

O型血是否更招蚊子?

蒋荣猛: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某种血型更易吸引蚊虫。蚊虫主要通过感知二氧化碳浓度、汗液成分、体温和体表化学物质来定位宿主。因此,出汗较多、体形偏胖、代谢旺盛的人可能更容易被叮咬。

口服或喷洒维生素B1、摆放薄荷类植物是否有驱蚊效果?

蒋荣猛:这两种方式均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维生素B1的气味对驱蚊效果微弱,远不及含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正规驱蚊产品。薄荷等植物虽含有某些驱蚊成分,但自然释放的浓度极低,无法形成有效防护,并非可靠驱蚊方法。

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如何防蚊和止痒?

蒋荣猛:婴幼儿首选物理防蚊方式,如使用蚊帐、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安装纱窗纱门,保持适宜室温。孕妇同样应优先采用物理屏障法,慎用化学驱蚊产品。老年人皮肤敏感,也应首选物理方式,必要时选择低刺激性、低浓度的驱蚊剂,并严格按说明书使用。止痒外用药推荐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温和产品,避免使用高浓度化学制剂或不明成分药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