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千年的中国式浪漫

时间:2025-08-29 07:05:00
图片

七夕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不仅是个神秘而又浪漫的日子,而且还是一个很热闹的民俗节日。人称“七夕节”、“乞巧节”或“情人节”。

七夕的核心,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传奇。相传凡间贫士牛郎与老牛相依,天帝之女织女因厌天宫寂寞而下凡。老牛指引牛郎取其羽衣,二人结为连理,男耕女织,育有子女。后天帝察觉,以金簪划银河相隔,仅允每年七月初七借鹊桥相会。

这一传说渊源甚早:先秦天文记载已现牵牛、织女星踪,汉代《古诗十九首》赋予其人格化的相思,至魏晋南北朝,情节渐趋丰满,终成今之样貌。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图片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图片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

投针验巧

图片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供奉「磨喝乐」

图片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为牛庆生

图片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图片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便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吃巧果

图片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拜织女

图片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有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总之越细致越显得巧。同时还要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灯、蛋壳灯(上绘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等。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化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还要在烛台、香炉上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图片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染指甲

图片

用凤仙花染指甲系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州两地,也有此风。

妇女洗发

图片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七夕诗词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古诗十九首》(其一)

(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唐)罗隐

月帐星房次第开,两情唯恐曙光催。

时人休用金针待,没得心情送巧来。

《七夕》

(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从汉代开始,七夕就与乞巧活动密切相关,逐渐发展成为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

七夕节所倡导的爱情忠贞和美好生活追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文化价值通过民俗活动、文创产品等形式传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图片图片图片

整合

编辑 :胥岩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