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辉
“今年暑期酒店业有多惨?这么说吧——以前是躺着赚钱,现在是跪着求人,结果发现客人躺平了!”某OTA平台总监猛嘬一口电子烟,“高端酒店门可罗雀,经济连锁疯狂内卷,民宿老板在抖音装疯卖傻……魔幻,太魔幻了!”(7月26日蓝鲸新闻)
“今年暑假,酒店比游客更穷”的消息冲上热搜。然而,消费者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这种“卖惨”过于矫情——当酒店业把“逢假必涨”当成生存法则,消费者也只好望而却步了。
周末小幅上调,寒暑假普遍翻倍,黄金周更是坐地起价,酒店业的“逢假必涨”由来已久。这种“机会主义”定价策略,本质上是把消费者当成待宰的羔羊。在旅游市场复苏初期,或许有游客为了“补偿性出行”接受高价,但当旅游成为常态化消费,当人们开始计算性价比,“宰一刀”的模式必然失效。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格与服务的严重失衡,正在透支行业信誉。有游客吐槽,花千元入住的酒店,房间卫生堪忧,空调噪声刺耳,前台服务态度冷漠;某亲子酒店打着儿童乐园的旗号,实际只是摆放了两个破旧滑梯,与宣传图片判若两地。消费者吃一堑长一智,自然会理性选择,要么提前预订实惠的民宿,要么缩短行程当天往返,要么干脆选择避峰出行。酒店业抱怨游客变少,却忘了自己价台高筑,把潜在客源挡在了门外。
“哭穷”解决不了问题,改变思路才能破局。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从目前的预订情况来看,今年暑期旅游人次至少同比增长三成。旅游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只是消费者更理性了——他们愿意为优质服务买单,却拒绝为“旺季溢价”埋单。
酒店业需要明白,旅游经济是“复购经济”。一个游客对目的地的好感,可能始于风景,终于住宿体验。如果一次高价低质的入住让游客心生不满,不仅会失去这个客户,还可能通过社交媒体影响更多潜在消费者。反之,若能以合理价格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游客不仅会再来,还会主动推荐亲友。放低身段不是 “自降身价”,而是回归商业本质,用性价比赢得市场,用口碑积累客源。
改变现状,还需行业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经营。一方面,建立透明的定价机制,避免“价格刺客”现象,比如在预订页面明确标注“旺季价格”“附加费用”,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另一方面,提升服务细节,比如免费提供儿童洗漱用品、增加客房清洁频次、开通24小时投诉通道等,用细节打动人心。监管部门也可引导行业协会制定指导价,对恶意涨价、虚假宣传等行为进行约束,维护市场秩序。
没有哪个行业能靠割韭菜长久生存,唯有放下暴利思维和涨价执念,尊重消费者、敬畏市场规律,才能行稳致远。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