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抗战时期的平凉贡献

时间:2025-09-02 11:26:00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稿——

抗战时期的平凉贡献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启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地处甘肃东部的平凉,堪称西北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抗战时期是保护西北的第一道防线和前沿阵地,成为联结兰州、西安等城市和陕甘宁边区、国际援华通道的枢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平凉各族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在抗日战场上,平凉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一、战略要地西北国际交通线的重要枢纽

抗战时期的西兰公路,既具有战略纵深,又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是西北重要国际交通线,也是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必经之路。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设在东北的第三国际交通线受阻中断。1938年8月,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军用物资、医疗设备和人员往来,经西兰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进入内地。平凉也成为连接兰州、西安及陕甘宁边区的重要通道。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干扰破坏西北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切断这条国际援华交通线。从1938年1月至1944年10月,先后多次派出侦察机、轰炸机、战斗机,对平凉、固原、泾川、静宁等县市进行多次空袭轰炸,给平凉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平凉人民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表现出反对外来侵略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始终保证西兰公路运力不停,为抗战军运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1935年8月,蒋介石命张学良率东北军20余万进入陕甘两省追剿红军,先后两次遭到红军的毁灭性打击,损失惨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做出发展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张学良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并多次莅临平凉发表演讲,指导东北军防务,整修扩建飞机场,转移大批武器物资。平凉成为东北军抗日战争的后方基地。

由于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在多次劝谏蒋介石放弃“剿共”方针无果后,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实行兵谏,逼蒋抗日的决心。在11月下旬与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一同飞往西安事变的策源地——平凉,秘密召开西安事变的预备会,会商逼蒋抗日的计划。张学良、杨虎城及于学忠、王以哲、高福源、唐君尧等高级将领参加会议。与会人员经过认真分析讨论,一致同意张学良的兵谏主张。认为即使兵谏失败,也可退守平凉、兰州一线,在西北形成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抗日的局面。并令驻防平凉的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骑兵军长何柱国也与西北红军保持密切联系。

二、民众觉醒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1937年8月,中共陇东特委书记袁国平以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名义,来到平凉和国民党平凉专员公署专员胡公冕谈判协商设立八路军驻平凉办事处,但国民党中央以陇东有八路军驻庆阳办事处为由,未获批准。在平期间,袁国平出席了抗日救亡群众大会,并宣讲了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号召平凉各界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讲话在平凉各阶层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平凉各族人民抗日救国热情高涨。工人救国会、青年救国会、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等各种抗日救亡组织纷纷成立。以唱歌、演剧、演讲、募捐、抵制日货等形式,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省立平凉中学、第七师范、第二女师等学校师生纷纷上街宣传演出,进行募捐,并组成宣传队,分赴各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演出。各县中小学师生,也积极组织宣传队分赴街道、农村,教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演出《还我河山》等戏曲节目,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与此同时,各县还成立动员委员会,号召大家参军参战。并将中小学语文课本和民众的识学课本,改为以抗日为中心内容的教育读本,进行非常时期义务教育。

1937年10月下旬,中共陇东特委宣传部长任质斌,以八路军一二九师留守处第三科科长身份来到平凉,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平凉各界产生较大影响。1937年底和1938年初,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江苏抗日救国宣传团体新安旅行团、平津流亡学生演出队先后来平凉城乡宣传演出,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放映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幻灯片等,受到平凉各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1938年4月,平凉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年救国会和泾川等县的抗日救亡组织,决定在陇东各县和各阶层组织青年救国会,实施战时教育,出版青年刊物,开办青年救亡训练班等。还通过各种方式,在平凉各学校、医院、机关团体等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培养发展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还组织成立了“反帝大同盟”等抗日救亡组织。平凉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三、民族团结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平凉自古就是汉、回等民族的交融之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共陇东特委多次对平凉和西海固回民地区进行调查研究。1937年8月,中共陇东特委成立后,积极开展民族工作,培养民族干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1939年春,中共中央派马寅和妻子徐强到平凉,马寅以平凉伊斯兰师范教员身份为掩护,结识了与我党关系密切的伊师教务主任马汝邻和进步学生沙里士等,依靠进步力量,争取团结校长达浦生等中间势力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籍,培养和发展回族学生党员。七八月间,伊师教务主任马汝邻带领30多名师生参加的回族地区暑期宣传队,分别赴西海固、隆德、化平(今泾源)、华亭、清水等地,访贫问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939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回族党员杨静仁以“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委员身份来平凉,慰问在日军轰炸中受伤的回族群众,积极奔走呼吁,要求政府拨款,民众筹款赈济,还在伊斯兰师范宣讲了党的民族政策、抗战形势等。在“甘肃省回民教育促进会”的影响下,平凉、静宁、固原、海原、泾川等县也相继成立了“回民教育促进会”分会。每个分会还办起了一所回族小学。杨静仁在平凉的工作,得到马汝邻和其他回族进步人士的广泛支持。通过积极争取,尽力团结,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对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起了促进作用。

四、国共合作抗日英烈浴血疆场

抗日战争开始后,身处大后方的平凉人民,积极应征入伍,大批爱国青年学生,报名参军参战,积极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平凉应征参军参战的青年达数万人,分布全国各个战场。

其中,平凉县1938年参军者1647人,1940年参军者1821人。华亭县抗战以来至1942年应征参军者达4000多人,占该县1942年总人口的10%。崇信县1941年总人口只有2.6万人,其中男性大约1.3万人,而该年应征参军参战者为596人,占当时男性总数的4.6%。1944年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参军,平凉各县成立了知识青年从军委员会,报名者千余人,应征者400多人分赴中缅边界参战。仅现辖区有记载的372人,其中华亭105名,静宁102名,平凉95名,泾川47名,庄浪17名,崇信6名。其中台儿庄战斗中牺牲的有27名全为华亭籍将士。绥远前线牺牲49名。山西中条山、太行山等地牺牲的有50多人。这些阵亡将士中,既有各级指挥员,也有普通战士。在山西霍县任共产党游击队排长的静宁籍共产党员王耀武,率全排在一次追击日军的战斗中,只身与敌奋勇冲杀,一连刺死日军5人后因寡不敌众而献身。在湖南任排长、连长等职的灵台人杜国桢,曾多次奋勇杀敌,屡建战功,受到国民党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的嘉奖。1941年9月,杜国桢率部在湘潭与日军激战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8岁。被誉为能征善战的红军虎将、名震晋西北抗日战场的灵台籍共产党员、时任晋绥军区二分区副司令员兼36团团长的高永祥,指挥战斗千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多人。1945年7月,高永祥率部在截击南逃神池日军的战斗中,不幸光荣殉国,享年33岁。平凉草峰籍的张治邦,时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炮兵团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全团轰击日军弹药库,身负重伤,后被晋升为少将军衔。平凉花所籍的高紫岳,曾任国民党第十军少将副师长,1942年率部在湖南衡阳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以身殉职。

1938年,在“七七”抗战一周年时,为纪念平凉各地抗日阵亡将士,平凉专员公署、县政府和国民党驻平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部共同筹款,在柳湖书院内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亭各一座。亭为高台斗檐翘角六柱亭,亭内矗立着高约3米的石碑,石碑正上方镌刻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9个大字,底座正面刻有“抗日阵亡将士精神不死”的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平凉地区(包括西海固)战死沙场、以身殉国的抗日将士及死难同胞达数千人之多。据现有资料记载,平凉地区七县(静宁297名,华亭108名、平凉95名、泾川41名、庄浪17名、崇信12名、灵台13名)共有583名将士牺牲在抵御外侮的战场上。他们为国舍命的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平凉历史的丰碑上。

五、赈济灾民发展民族工商业

抗日战争时期,平凉作为抗日前线的大后方,接纳和救济了大批来自沦陷区的难民,展现了同胞至亲,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大批沦陷区的爱国同胞,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到西北大后方避难,平凉涌进难民有数千人之多。有来自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的爱国同胞。其中,以河南孟县、偃师、巩县为最多,仅孟县桑坡村的回民群众就有160多户,大都集居在平凉市郊的兴合庄、景家沟、红照壁沟、水桥沟、南河道和二道渠一带。还有大批沦陷区的失学儿童和青少年,有的随家,有的随军,有的随校,也流亡到平凉避难。

面对大批流亡的骨肉同胞,平凉人民以情同手足的人道主义精神,把接纳安置救济难民当作抗日救亡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做。于1938年3月成立了非常时期难民救济支会,下设难民收容所,配备专人,拨出专款和粮食,及时救济流亡到平凉的难民和失学儿童。各群众团体和学校自发组织劝募队,深入机关、厂矿、商店和街头,为难民劝募资金、衣物和粮食,帮助难民开办企业和学校,安家入学,开展生产生活自救。

1937年11月,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上海建议并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促进会。1938年5月,经国民党政府同意改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9年4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在平凉成立事务所和合作指导室,专门指导和扶持有手艺的难民,采取自愿组合,办起了各种行业手工业合作社。最先办的有六盘磨、二道渠毛织合作社,入社的大多是河南巩县、偃师一带的难民,所产毛衣、毛裤、毛背心、毛毯畅销西北各地。接着又办起两处棉织合作社,生产白土布。郑家沟一带的难民也接连办起3个呢帽合作社,生产礼帽。南河道、北沙石滩一带的河南桑坡难民,办起了3个皮毛生产合作社,生产的皮革远近闻名。此外,还办起了铁器、木器和制作酱菜与糕点等为主的合作社。由于平凉自古以来就是西北重要的皮革市场之一,皮革加工传统工艺成熟。随着河南大批难民的流入,为平凉皮革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支持,使平凉的皮革业蓬勃发展,达到空前鼎盛的程度,成为西北有名的皮革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远销国内外,这种规模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在这些难民中涌现出了以丁宏义、丁祥甫等为代表的一批精明强干,有头脑、有魄力、有经营技巧的民族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促进平凉民族工业经济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平凉各界在帮助解决生计问题的同时,也普遍进行了助学活动。为解决流亡青少年儿童入学,省立平凉中学扩招,从1937年至1939年底先后三次接纳流亡失学的插班生共46名。在上海沦陷后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先迁至武汉,1939年开春又迁至平凉(今平凉二中),取名“国立伊斯兰师范”(后改名为国立陇东师范)。该校在迁校途中,从武汉、驻马店、洛阳等地招收回族流亡学生80余名,下设简易师范甲、乙两班和阿语专修班,继续为抗战培养人才。1942年,驻防平凉的国民党四十二军军长杨德亮,在军内创办了一所初中,取名为“力行中学”,聘请教师15名,招收学生200余名,专门招收流亡学生及军队中少年从军者。回族企业家丁宏义于1939年在景家沟创办了一所回民小学,取名“伊光小学”,招收难民儿童100多名。云集于东关一带的山西、陕西难民商户,自筹资金在中山街“山陕会馆”内办起一所“同仁小学”,招收陕西和山西难民子女和失学儿童100余名。由著名回族进步人士吴鸿宾与平凉商会会长吴九如共同发起,在北沙石滩开办了一所正规化的回民小学,取名“新民小学”,招收了许多流亡的回族儿童入学。平凉、静宁、海原、固原等地都相继成立了“民族教育促进会”分会,办起各自的独立小学,吸收大批难民儿童入学。基础教育、民族工商业等方面不断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了平凉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抗战爆发后,作为陇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战略大后方,平凉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平凉以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革命传统和多民族的团结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作者贾一骁,系华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