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法治之笔绘就文明武威新画卷
当“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与法治力量深度融合,《武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施行便成为文明武威建设的里程碑。这部凝结着立法智慧与民意共识的法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轨道,以刚柔并济的治理逻辑,为打造文明武威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条例》实施两年多来,从公共秩序的规范到生态环境的守护,从家庭美德的培育到网络空间的清朗,每一条约定都勾勒着武威文化名城的文明图谱,每一个变化都见证着武威文明进步的时代气象。
法治筑基,让文明行为有章可循。作为武威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条例》坚持问题导向,从倡导与规范、促进与保障入手,精准聚焦城乡文明建设切入点和落脚点。比如,将不乱扔纸屑烟蒂、不乱张贴乱涂写乱刻画、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等文明习惯上升为法律义务,通过法治权威推动居民群众行为养成;将高空抛物、噪音扰民、车辆乱停等问题,明确为禁止性规范与法律责任,将道德倡导转化为刚性约束,等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武威市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全民参与机制,通过“街长制”“随手拍”等创新举措,让条例执行更具力度与温度,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尽责的文明共建氛围。
德润民心,让文明风尚浸润城乡。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是《条例》的鲜明特色,《条例》不仅明确禁止性规范,更注重通过表彰奖励、典型示范等方式激发文明内生动力。武威市深入开展“德润武威”道德实践活动,培育推选“中国好人”“甘肃好人”等先进典型,郭万刚、姜莉玲、杜志虎等一批模范人物的事迹成为文明标杆。“武小宣”“青马”等宣讲活动,让文明新风走进田间地头、居民院落。社区成为培育文明习惯的重要阵地,“道德储蓄所”“积分超市”等创新机制,将文明行为量化为可兑换的物质奖励,激发居民参与热情,这种“以文化人、以行化风”的实践,让文明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
共建共享,让文明成果惠及民生。武威市将《条例》实施与民生工程紧密结合,以文明创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停车设施建设、游园绿地打造等“绣花功夫”,从“面子”到“里子”的精细化改变,彰显着城市管理的温度,让每个人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学习充电的加油站、文化生活的新舞台”。“理响凉州”“绿洲新声”“昌松有理”“声润天祝”以及民间文艺大赛、“抵制高额彩礼”等活动,将文明传播与移风易俗结合,既传承了文化内涵,又培育了文明新风。
久久为功,让文明之花常开常新。《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武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常态化新阶段,文明的种子已在武威大地开花结果。文明武威创建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持续发力,将以人为本贯彻始终,通过统筹推进、奖惩并举、重在养成,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宣传文明行为规范,弘扬先进模范事迹,依法曝光不文明行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文明是城市最亮丽的底色,也是市民最珍贵的名片。当法治信仰与道德自觉相互激荡,当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建同频共振,武威,这座文化厚重、崇德向善、和谐宜居、蓬勃发展的文明之城,必将在全省乃至全国城市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既是对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文明城市的时代致敬,更是对武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郑重承诺。(周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