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名称由来里的江苏徐州沛县文化

时间:2025-09-04 06:26:00

#江苏头条#​#徐州头条#​ #沛县#​

咱们先说沛县这个名字,那可是大有来头。古时候这儿有一片大湖泽,叫作"沛泽",咱县就因这个得名。您说巧不巧,就这么个水汪汪的地方,偏偏出了个汉高祖刘邦,从此咱们这儿就成了"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您要是到沛城街道转转,一准儿能听见"歌风社区"这名儿。咋叫这个呢?原来是跟刘邦有关系。当年刘邦平定天下后回故乡,酒酣耳热之时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大风歌》流传了两千多年,如今就成了咱们社区的名字。您说说,这文化底蕴有多厚?


再看那几个带"门口"的社区——南关、东门口、西门口、南门口、北门口,这些可都是老沛县的记忆。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也就是1543年,咱们老祖宗在泗水西岸筑了砖城,可惜在清乾隆四十六年被黄河大水淹了。后来人们在老城门旧址附近安家,就按照方位取了这些名字。这不,一段历史就这么在地名里保存下来了。


小街子村这名儿也挺有意思。当年明城南门和东门外头,靠着泗水、泡水的地方,是买卖人聚集的繁华地段,有一条特别热闹的小街。后来虽然城池被淹,但人们还记得那条小街,就这么叫下来了。要我说啊,这就是老百姓对往昔繁华的一种念想。


最让人感慨的是堌堆和防陵这两个地方。这里头藏着吕雉母亲的故事。在明代县治一里处,有吕母冢,也就是刘邦的岳母、吕后母亲的墓地。那时候这儿是个高起的土岗,老百姓就叫它"堌堆"。而汉朝时吕墓建有围墙,还派人看守保护,墓东边的村子就得名"防陵"。您听听,连两千年前的安保措施都在地名里留着痕迹呢!


说到移民,咱们沛县人大多是外地迁来的。大屯街道就是这么来的——清末时候,山东巨野县大屯村的老乡逃荒到这儿,舍不得老家的名字,就把新家也叫成大屯了。这不正是中国人安土重迁、不忘根本的体现吗?


杨屯镇则是杨姓人家来得早,就这么叫开了。底下的西仲山村来历更有意思:最早叫芦官屯,因为芦氏祖先在这儿安家;后来因为靠着煄火山,又叫煄火山村;清咸丰年间,山东嘉祥的灾民逃荒到此,为了和东边的村子区分,就叫西仲山村了。您看,一个地名里就藏着三次变迁,真是沧海桑田啊。


大山湾社区的老王家,是从山东嘉祥县核桃园乡大山湾村逃荒来的,直接把老家的村名搬过来了。卞庄村也差不多,明末卞姓从山东兖州迁到山东嘉祥卞庄集,清咸丰年间为避水灾又迁到这儿,还是叫卞庄。这些地名啊,就是移民们在他乡对故土的沉重纪念,记录了苦难,也见证了新生的希望。


胡寨镇的来历让人感动。清同治年间,有个叫胡朝阳的好汉,带领乡亲们筑起寨圩保护家园,村子就用他的姓取名胡寨。这种带领乡亲共渡难关的精神,不就是咱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担当吗?


咱们这儿还留着古代驿站的记忆。十里铺和二十里铺,就是古时候的驿站。那会儿官道上每隔十里设一个铺子,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和过往官员歇脚换马。这两个村子因离县城正好十里和二十里,就这么叫开了。想想那时候的驿卒,骑着快马奔驰在官道上,那是何等的景象!


沽头村可是个大码头。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就在这儿设了闸口,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还筑了城,设有"工部分司署"管理河道闸座,还有仰圣书院这样的学府。可惜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被大水冲毁了,但人们还是在这里重建家园,沿用老名字。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不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韧性吗?


魏庙镇的名字来得直白——清康熙年间,魏姓人家在村西头建了座玄帝庙,村子就叫魏庙了。您看,老百姓的信仰就是这么实在。


五段镇的名字记录了一段垦荒史。清末山东黄河发大水,灾民逃到微山湖西岸,分段开垦湖田,建村定居。咱们这儿排第五段,就叫五段了。周边的三段、四段、六段、七段村也都是这么来的,形成了一溜十八段的格局。这些地名,记录的是先民们胼手胝足、开荒种地的艰辛历程。


张庄镇是清道光年间(1840年)张姓人家建的庄子,故名张庄。张寨镇则是三官庙村的豪绅张国柱迁到这儿筑寨安居,取名"大张寨",后来简化成张寨。您看,这就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命名方式——用姓氏加上地理特征。


河口镇的名字是谐音来的。早年贺、张两姓在河口建村,叫"贺张口",后来叫顺了口,简化成"贺口",最后演变成河口。这种地名的流变,不正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百姓的智慧吗?


栖山镇因栖山得名。这山原来有七个山峰,叫"七山",后来黄河泛滥淤积,就剩下一个峰,清初改叫栖山。前马村和后马村原来叫前码头和后码头,元末明初这儿有自然河道,设有码头。明洪武二年(1369年)吕姓从山西洪洞迁来,四世同堂后分家,哥哥住河北岸叫后码头,弟弟住原处叫前码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决口,码头被淹,后来重建家园,就叫成前马村和后马村了。您瞧瞧,这地名里藏着多少家族变迁的故事!


鹿楼镇是明初鹿姓人家来此落户,建了楼房,故名鹿楼。这里的二郎庙村有个有趣的传说:1853年,李姓为逃荒从山东滕州迁来。据说村里庄稼老遭怪物祸害,大家就在村东建了座二郎神庙镇守,村子也就叫二郎庙了。这种通过集体行动解决问题的智慧,不就是咱们农村社区的精髓吗?


石婆庄的来历让人唏嘘。这村子属房庄村管辖,相传明初移民来时,有个石姓婆婆对儿媳特别苛刻,出了名,大家就把这儿叫"石婆婆庄"。后来张姓人家增多,曾叫石婆婆张庄,最后简化成石婆庄。这名字听着就像在提醒婆媳要和睦相处,您说是不是?


朱寨镇是明代朱姓来此建村筑寨得名。朱寨村本来因靠近汲冢寺叫"汲村",清朝中期寺庙毁了,改建朱氏家堂庙,村名就叫"家堂庙"。后来朱姓人丁兴旺,扩建寨墙,民国时候才改叫朱寨。这一路改名的过程,不正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吗?


杏花村原来叫杏堌堆。明朝以前,这儿有个高五六尺、方圆数亩的高地,上面长着几百年的大杏树,在沛城西门都能看见。村子依堌堆而建,就叫杏堌堆,后来才改成诗情画意的杏花村。要我说啊,这改名的人肯定是个文化人!


安国镇可是大有来头。这儿是王陵的故居,王陵在楚汉战争时聚众数千人据守南阳,后来归顺刘邦,汉朝建立后封为安国侯,村子就叫安国集了。您听听,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汉朝开国功臣啊!


刘邦店相传是刘邦称帝前住过的地方。据说秦末有个叫刘八的人在此开店,刘邦曾经在此居住,后来就改叫刘邦店。现在村里还留着刘邦用过的饮马井和马蹄印石。要我说啊,这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个网红打卡地。


周田村是周勃的故里。周勃跟着刘邦起义,靠军功当上将军,封为绛侯,是汉初的开国大臣。您可能不知道,周勃早年还织过薄曲(蚕具)、当过吹鼓手呢,真是英雄不问出处。


灌婴寺是纪念汉初大臣灌婴的。相传这里是灌婴的食邑,建有城池。为纪念灌婴,人们建了庙宇,叫"灌城寺",后来演变成灌婴寺。安国、周田、灌婴寺这三个村相距都不超过五里,因此有了"五里三诸侯"的美谈。您说说,就这么个小地方,出了三位开国功臣,得多大的造化?


庙道口在古泗水(元朝后是大运河河道)沿岸,是重要的渡口和闸口,因村里庙宇多又是水道要口而得名。明朝武宗皇帝正德十四年沿运河南下巡视时,曾在这里住过。好家伙,连皇帝都在这儿歇过脚,这地方能不厉害吗?


咱们沛县还有沿着太行堤形成的八个堡——从头堡到八堡。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为治理黄河修筑了太行堤,明隆庆六年培修该堤时实行"三里一铺(堡),铺十夫,设官划地而守"的制度,这些村子就按序号叫堡了。这些地名,记录的是先民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


金沟在明朝沛城东南六里古泗水沿岸。那儿水中的沙子像金末似的,所以叫金沟。这也是泗水(运河)上的重要渡口,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就在此建闸。您听听,连沙子都像金末,这地方得多富饶?


魏堤口、田堤口、崔堤口、闵堤口、孔堤口、刘堤口这些村子,都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防黄河倒灌微山湖修筑的拦黄堤上,因处在重要路口而以姓氏命名。这些地名,既记录了水利工程,又体现了家族聚居的特点。


细细数来,咱们沛县的村名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记录了两千年的历史风云。从汉代刘邦到明清移民,每个朝代都在地名中留下印记。您要是有心,光从地名就能捋出咱沛县的历史脉络来。


二是体现了移民文化。咱们沛县人大多从山西、山东等地迁来,虽然在他乡安家,却不忘祖根,把老家的地名也带来了。这种"不忘本"的精神,正是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三是蕴含了地理特征。靠山的叫山,临水的叫河,在高处的叫堌堆,在渡口的叫码头,真是见名如见面。老祖宗的智慧啊,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藏在地名里。


四是寄托了美好愿望。建庙祈求平安,筑寨保卫家园,每一个名字都体现了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咱们沛县人。


五是体现了人间真情。有婆媳相处的道理,有乡亲互助的情谊,有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有对家乡的眷恋。这些地名啊,就是咱们沛县人的情感地图。


老百姓常说:"宁忘家乡路,不忘家乡名。"这就是地名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