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传播至大江南北的“一厘钱精神”

时间:2025-05-09 06:39:00

新中国第一个专业科教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将车间的轰鸣、机床的转动、工人的汗水逐帧转化为银幕上的声光记录。这些被称为“工业科教片”的新类型电影,记录了新中国红色工业文明的蓬勃景象,诉说着一个觉醒民族对现代化的执着求索。

引介转化——

1956年,一部名为《冲天炉出铁槽加氧》的工业科教片在全国工厂巡回放映。影片中,苏联专家手执氧枪,向铁水槽注入氧气,炽热的铁水瞬间翻腾如沸……

不久,当《平炉吹氧炼钢》的镜头对准上海第三钢铁厂时,更多本土化的技术创新细节得到展现。影片用远近切换的镜头捕捉氧枪喷射的烈焰和钢水结晶的过程,用黑白动画解析氧气加速碳氧反应的原理。工人通过影像直观理解了“为什么吹氧能炼出好钢”,生产效率随之提升。

此外,《车床改装螺纹磨床》记录了上海水泵厂将废旧车床改造为精密螺纹磨床的全过程,《小模数齿轮滚刀铲磨机》展现了上海安亭仪表厂工人用自行改装的新铣床打磨出高精度齿轮刀具的事迹。透过电影胶片,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厘钱精神”传播至大江南北。

生产动员——

上世纪60年代,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称赞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突出政治,努力提高影片的思想性和战斗力,取得成就”。在《键槽拉床》中,旁白重点强调“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上海第一水泵厂全力攻克叶轮键槽加工难题之际,兄弟单位不仅送来图纸,还派来老师傅参与会战。

这一时期,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队“速度快、干劲大”。《笔夹连冲机》记录了上海制笔零件二厂短期内完成设备革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七倍多”的情况,构成充满革命激情的影像风格。如果再与《袜机革新》中的上海公益电机针织厂“用60年前的旧机器生产出了60年代的新产品”相互映照,无不透露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的景象。

工业美学——

在技术叙事之外,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镜头始终对准“人”。在《电火花加工》中,工人利用最新工艺的电火花加工机床,制造各种硬质合金模具。影片刻意放大的特写镜头——工人的灵巧双手与精密机床之间的对比,演绎着“掌握技术、改造世界”的底层逻辑。

《钨钢锯条再生》用一段欢快的镜头,揭示上海新丰电器厂的工人师傅用自制磨齿机让废弃锯条“回生再用”的奥妙。旁白还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这般工艺就像给锯条“镶上新牙”。这种将复杂工艺“翻译”为大众语言的科普努力,化解了技术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当观众由衷感受工业之美、劳动光荣之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便进一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现代化审美对象。

(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高锡文)

原标题:《学林随笔|传播至大江南北的“一厘钱精神”》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高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