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即墨区大信街道村庄共富联盟揭牌。这件关乎每一名新农人幸福生活的事件,成为当地的热点,许多村庄都跃跃欲试寻找共富机遇。截至目前,大信街道已覆盖6家村庄共富公司、11个新村经济合作社,先后打造了巨信村和德信村共富工坊两个联建共富党建示范项目和新鲜优品赵小疃、草场屯、鼎信绿洲葡萄等10余个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以村庄共富公司,撬动各类合作社,共同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带动村庄增收和村民致富。通过强村共富公司市场化运作,盘活农村土地、闲置房屋、水面等各类资源,打造更多特色产业品牌,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幸福新农村的目标。

“信大嫂”食品坊制作的传统花馍。康晓欢 摄
探访
“信大嫂”打开乡村共富路
体验“圣虫”、纸杯蛋糕、饽花等面点沉浸式制作,小麦知识科普、搭建农耕文化实景课堂……近日,在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的“信大嫂”食品坊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建+研学”活动热闹非凡。
“活动形式比较新颖,孩子们很喜欢。”“以实操的形式让孩子们进行学习,效果更好。”“体验制作不易,对孩子们珍惜粮食也有教育意义。”参加活动的家长对本次活动表示认可。
据悉,“信大嫂”食品坊集面点加工、集散、销售为一体,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打造的共富公司注册品牌之一。此次“党建+研学”活动开展主要依托“信大嫂”食品坊与青岛市心之力家和教育有限公司建立的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反响良好,现计划每月开展一至两次研学活动,一方面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研学场所,另一方面也能为村庄拓宽增收渠道。”大信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过党建“搭台”,共富公司与研学活动相结合,传承乡村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乡村产业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了多方共赢。下一步,大信街道将持续深化“党建+”模式,探索村庄共富公司更多元化的研学内容和形式,做好“土特产”增收文章,打造具有大信特色的研学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据介绍,“信大嫂”食品坊是向阳新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控股的一家共富公司,也是青岛市技师学院和即墨区委宣传部在向阳新村共建的文化技能小院。共富公司的成立盘活了村庄集体资产,面点小屋用的600余平方米场地就是村里的集体用房。眼下,面点小屋主要有馒头等面食类和烘焙类,有小米、地瓜、玉米等农副产品,还有肉食类深加工,以及村里种的小麦加工成的面条。在不同的节庆里,面点小屋还会推出不同的时令产品,比如,在中秋节时推出手工月饼,春节也会推出花馍等特色产品。

即墨区大信街道葛埠村的农民在果园搬运采摘的秋月梨。张涛 摄
亮点
本土特色农产品销全国
春夏之交,大信街道草场屯合作社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一人一片区域,正忙着做插秧前的准备工作。“有机肥作底肥、不打农药物理驱虫……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供不应求。”草场屯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赵成香介绍。

草场村的农民在果园采摘晚熟葡萄。张涛 摄
为提升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赵成香带领工作人员从第一道“工序”开始,在种植、管护、收割、处理等全流程上把好“菜篮子”“果盘子”的质量“入口关”,并依托“线上+线下”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旅游+采摘模式,推动一、三产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销售市场。
过硬的产品质量引来客户流量,草场屯农产品的“进城”致富路宽又长。“突出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引领健康特色农产品种植,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以销定产模式。”赵成香说,合作社水稻品种主要有稻花香和长粒香,年产约18吨,销售收入20多万元,加上水果萝卜、玉米、大豆等其他农作物,一年下来,合作社收入400余万元。
“跟着赵成香,致富有出路。”草场屯合作社的工人对他赞不绝口。“一天工作8小时,月收入达4000元,离家近、收入好,我们常年在一起搭档的12名工人觉得这里很好,也就没想着再找别的活。”今年69岁的赵瑛善,在合作社工作了15年,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让赵瑛善喜笑颜开。与长时用工不定时搭配的还有农忙时节的短时工,“时节不同,用工数量也不一样,一年下来用工少说得300人,支付工资至少60万元。”赵成香说。
农产品“走得出去”,收入“挣得进来”,打造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农业增效的同时,合作社做好吸纳就业文章,促进农民增收,按照村民身体状况、性格特点、擅长领域进行岗位分配,为周边村民提供低门槛灵活就业场所。
讲述
农民转型当上“产业工人”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乡村振兴和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近年来,大信街道不断创新实践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深化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结合区位产业优势,因村制宜组建强村共富工坊、共富公司,发挥“组织力+市场力”的优势作用,激活农村发展要素,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联动、产业为基、多方共赢的共富乡村建设新路径。
刘玉芳是大信街道德信村村民,自从自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后,她就成了一名产业工人。刘玉芳介绍,把地租给园林公司,一亩地1000多块钱的收入,还可以在这儿打工,一个月还有3000多块钱收入,活不累,离家还近。
据了解,德信村含8个自然村,2300余户,村民将近7000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约占村民总数的40%。为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德信村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加强村企联动,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协作模式。
“目前‘共富工坊’参与党员37名,吸纳青岛抬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草场屯粮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家公司,共开发粮食种植、果蔬维护、土地管理等10余个无门槛岗位,解决110多名群众就业问题。”大信街道德信村党委书记孙守吉说。
以资源“共联”为引擎,以组织“共建”为基石,以产业“共富”为目标,大信街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整合优质创富资源,聚合各类致富力量,“组团”打造区域共富联合体,实现集体资源价值递增,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提质增效。
记者手记
共富成果“全民共享”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近年来,即墨区努力做好生态文章,通过村企共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信街道的强村富民之路,正是即墨区党建引领乡村共同富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共富联合体党建联盟强大的组织力逐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群众致富力,即墨区将联盟触角向乡村治理、社会服务等一线延伸,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乡村治理更加精致精细,为民服务更加贴心高效,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联盟发展成果。
以大信街道为例,辖区内的向阳新村党委积极探索“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成立集特色绿色食品加工、集散和销售为一体的强村共富公司——青岛金谷臻禾农业有限公司,依托原有“信大嫂”的“面点小屋”富农项目,从单一面点到粗粮馒头、老式蛋糕、福饼、枣糕等10余种面食,从只有10平方米的小房间到集加工、销售于一体占地600余平方米的专用房,从邻里之间的“熟人销售”到“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通过市场化运营,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
即墨区持续探索村庄、企业、合作社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共联与发展共促模式,打造合作发展的“村社共同体”,探索出一条“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围绕下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依托辖区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聚焦联村共建,突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限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通过农文旅等产业联动,走出一条多元化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