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标本追溯至1899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馆藏80余万号,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

时间:2025-05-21 18:28:0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标本馆都是岛城市民争相打卡的地方。这座海洋生物标本收藏量居亚洲首位的标本馆,馆藏海洋生物标本总量达87.3万号,约占我国海洋生物标本总量的60%。本周六,该馆即将对市民开放。近日,半岛记者提前对该馆进行了探访。

最早标本追溯至1899年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院区的标本馆里,收藏着各种各样的标本,它们来自包括整个中国海域在内的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以及南、北极和深海大洋。

标本馆副馆长王永强介绍,标本馆总建筑面积为4180平方米,设有模式标本库、蜡叶标本库、海藻液浸标本库、无脊椎动物标本库、脊椎动物标本库、极地生物标本库、深海大洋生物标本库和超低温标本库等。

这些标本主体是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以来的海洋生物调查所采获的标本,以及1950年建馆时从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带来的4000余号珍贵历史标本,涵盖沿岸、潮间带、浅海至数千米深海自水体到海底在内的各种不同生境。

标本包含了几乎海洋生物所有类别,如海藻、红树等海洋植物,以及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都有收藏,对外展出的场馆主要是珍贵标本室和极地标本库。

石鳖标本

王永强介绍最早采集的标本可追溯至1889年。“这是一种叫石鳖的软体动物,是一位名叫小绸代的日本人在日本三崎采集的。”指着一小瓶标本王永强介绍,小绸代是做世界石鳖研究,他收集了世界各地石鳖标本,曾来到中国进行研究,他离开后这批标本就留了下来,辗转多次后来到中科院海洋所。和它同一批的标本有上千号。“标本越多,更利于对这个生物的研究。”

“镇馆之宝”来自我国克隆之父

在标本馆一进门最显眼处,有一个用玻璃罩罩住的标本,其通体呈淡黄色,外形整体像金鱼,但尾巴有所不同。

童鱼标本

“这是我们馆非常珍贵的一号标本,叫‘童鱼’。是我们所第一任所长童第周院士所做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成果。”王永强介绍,上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进行细胞核移植只限于同一个物种之间,异种生物之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国外也做过试验,但都没有成功过,童老当时进行异种生物移植,把鲤鱼、鲫鱼等鱼的受精卵的细胞核移植到金鱼的去核的受精卵,并成功培育出这条鱼。就此,异种生物细胞核移植有了成功先例。

王永强介绍,细胞核移植也是克隆技术的一种应用,这是一条早期的克隆鱼。童老也被成为我国的克隆之父。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珍贵的馆藏模式标本,所谓模式标本是世界上其他人没有报道的新物种,我们进行描述命名的时候要有实物凭证,这个实物凭证就叫模式标本。馆藏模式标本有1600多个。

收藏6000余号深海标本

在海洋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馆,收藏了最近10年海洋所在深海采集的生物样品。

金柳珊瑚标本

在这里,一株通体呈鲜艳红色的珊瑚非常吸睛,它名叫红拟柳珊瑚,是近期海洋所采集的深海标本,采自1441米的西太平洋,上面还缠绕了许多像海星的生物。此外,还有一种通体呈现金黄色的金柳珊瑚,非常漂亮,也是他们最新发表的新种。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珊瑚有几十种,非常震撼。

红拟柳珊瑚标本

近些年,国家对深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科学号”科考船的投入使用,深海的研究不断深入,深海标本越来越多。

王永强介绍,自2014年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深海生物标本库。他们先后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麦哲伦、马努斯海区以及我国东海、南海深海的海山、冷泉、热液等采集了6000余号超过600种大型深海生物标本,发表110余个深海生物新物种。

本周六标本馆对外开放

“采集标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物。”王永强说,标本是珍贵的实物凭证,它携带大量生物信息,是宝贵的基因库,为科研提供研究的基础材料,可用于分类鉴定、地理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如对海洋生物标本进行鉴定、命名,可以知道海洋里有什么生物的问题;通过系统演化研究,可以了解海洋生物如何演化、扩散与分布的问题。”

近些年,标本馆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对馆藏标本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标本数据共享服务。此外,标本馆还积极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带领观众走进海洋生物的世界,认识、了解海洋生物,在传播海洋科学知识、助力全民海洋科学素养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5月24日,本周六,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标本馆对外开放,市民可预约前去参观。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