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县域是教育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的“神经末端”。当前,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思想认知、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县域教育为基点,构建更加全面、深入、立体的思政教育生态,已成为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实效的重要命题。
深刻把握县域教育支点作用
从教育生态学看,县域兼具政策落实者和资源调配者双重角色,是破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
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实践方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绝非“空中楼阁”,但其真正落地依赖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相较于中央宏观调控和省、市级统筹管理,县级教育部门更加直接地对接辖区内大中小学。县级教育部门在盘活辖区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更精准地把握各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等,制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这种将国家政策与在地化实践相统一的落实方式,能切实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宏观政策,转化成适配本地教育资源、乡土特色和师生认知规律等的具体实践方案,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
用在地化资源弥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城乡差距。当前,我国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资源配置、师资结构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以有效提升乡村思政教育水平。县级教育部门作为辖区教育体系的“调度员”,不仅能通过承上启下的统筹,打破城、乡、校际壁垒,实现教师、课程和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而且能将乡土特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基层治理等案例转化为接地气的思政课教学素材,为城乡师生提供易于感知的思政素材库和乡土实践场。由此,从整体实效上,既让抽象的思政教育理论凝聚鲜活的本土灵魂,又让城乡学生因相近的思政案例和实践场域,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化亲近感,进而弥合因资源分布不均和情境理解差异造成的认知鸿沟,拉近心灵距离,实现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血脉贯通”。
充分发挥县域实践基础性价值
要使县域实践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价值充分发挥,就要克服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思想认知、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
纠正理念认知偏差,凝练价值共识。要纠正教育理念认知偏差。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长期性和全局性认识,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不能仅将其视为阶段性或形式化任务。要凝练协同育人价值意识。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打破仅将思政课视为知识传授载体的认知局限,避免陷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割裂的认知困境,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形成共识,防止思政课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现象。
优化师资配置,强化协同机制。要科学合理地分配师资。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既要统筹配备研究型、高水平教师,又要提高乡镇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比例,为思政课“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构建强有力的协同机制。县域要主动破解思政育人“孤岛效应”,推动各部门与学校等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实现本土思政课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统一调配和有效共享,推动形成“螺旋上升、协同推进”的聚合效应。
畅通学段衔接机制,实现评价反馈一体化。要畅通学段衔接机制。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完善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跨学段教研联动机制,系统梳理并精准对标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能力素养要求等,鼓励县域内思政课教师加强互动,经常性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要实现评价反馈一体化。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坚持完善贯通性、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要积极调动辖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实施能够精准追踪学生思想发展轨迹的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有效反馈给下一学段,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以深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因地制宜激发县域思政活力
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地构建以提升认知、整合资源与优化体制机制为一体的创新路径,形成具有学理深度、情感温度和实践效度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范式。
打造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和价值共识。所谓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指利用县域资源将各类教育主体联结为具有共同使命、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意识的有机整体。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县级教育部门应主动与省、市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联动,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常态化开展学段贯通式教研活动,从思想源头上形成思政课程建设的共同体意识,培养一批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思政课教师。另一方面,要在思政课中引入课程叙事方法,思政课教师应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的跨学段评议活动,逐步跳出“各管一段”的惯性思维,为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共识夯实思想根基。
开发本土化特色课程群,突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整合瓶颈。一是要构建虚拟教研社区,广泛利用资源云平台,既化解因地理位置、师资分布和时间成本等因素导致的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段专家、教研员、教师难以有效互动的问题,又在增强师资力量供给中保障本土化特色课程群开发目标共商、内容共创和难点共析的实效性。二是要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县级教育部门可通过联合专家和抽调骨干教师等方式,以新时代重大主题为轴心,系统盘活县域特色资源和发展成就,开发本土化思政课案例库,明确界定每个案例在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等,从而以资源有效开发和共享新生态,构建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
实施县域思政育人工程,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县域思政育人工程的本质,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县域教育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最小闭环。一是要以人才力量推动学段融合。县级教育部门既要对接省、市域内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又要整合县域内各学段教研室骨干和名师代表等,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并赋予该中心规划课程、跨学段联合备课和组织评价等权限,以畅通学段衔接。二是要以数据驱动完善评价链条。县级教育部门要在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的基础上,与学校合作建立学生思政素养档案,运用数智技术精准追踪学生思政素养演变轨迹。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进行学段衔接诊断和课程设计优化等,以评价倒逼教学改革,形成评价、反馈、改革相统一的闭环系统。
总而言之,县域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承担着政策落地基础单元与资源调配关键枢纽相统一的重要角色。加强县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提升县域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真正从宏观“设计图”转化为微观“实景图”的实践要求。
(作者系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WZD0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4日 第03版
作者:欧阳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