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550道性格测试题,测不出真正人才

时间:2025-07-08 16:33: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据封面新闻

近日,贵州某公司一则招聘要求引发热议。据封面新闻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贵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职者先进行550道题的MBTI人格类型测试,并将结果作为面试审核标准。公司还明确拒录“E人”(外向型人格),理由是“E人跳槽机率高”。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不少网友直呼“太离谱了”。

这场耗时近1小时、每人耗费企业99元成本的测试,被该公司标榜为“全国最专业”的评估工具,声称能精准测量求职者的执行力、分析能力与策划力。人力资源负责人直言:“E人肯定不要,我们想要内向的I人。”其依据是测试中的“工作分”与“财富分”,说白了,那些表示爱加班、想拿高薪的人更受青睐。想不到,一套简化的人格标签,居然成了筛选人才的“科学标准”。

实际上,MBTI测试本身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一直存疑。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陈志林指出,该测试属于“类型论”工具,但现代心理学更倾向用“特质论”评估个体。其信度和效度在学术研究中争议较大,尤其难以有效预测工作表现。只不过,社交媒体上已涌现大量“MBTI求职速成指南”,说求职者只要“改改性格”,就能装成理想型。这么一来,答案都可人为操纵,那测试还剩几分真实?

招聘这件事,最重要是“人岗匹配”,核心得看专业能力与岗位胜任度。一家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把性格测试当筛选器,即便招到性格“适配”者,却有可能能力不足,最终只会给团队拖后腿。有资深HR坦言,MBTI若作为辅助参考尚有一定价值,但仅凭550道题的结果否定一个求职者,“明显太片面”。

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不因民族、种族、性别等因素受到歧视。如果公司无法证明性格与运营岗位的关联性,则可能涉嫌对特定群体的就业歧视。

企业滥用性格测试的背后,暴露了招聘决策的惰性与焦虑。有些企业就想靠这个快速简化筛选流程,减轻招聘压力。可当“不要E人”“P人勿扰”成为招聘潜规则,企业不仅可能错失各类人才,更会削弱组织活力。现实中,外向的人在团队中能活跃氛围,内向的人在专注领域钻得很深。这么“一刀切”的筛选,反而把选人才的眼光变窄了。

选拔人才,本质上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是550道测试题成了求职者的“投名状”,MBTI四个字母决定职业命运,招聘的理性与公平何在?MBTI或许可以作为人才选拔的参考,但若将其作为员工选择的硬性指标来进行求职限制,大可不必。不如撕掉这些性格标签,看重实际能力,这样才可能招到真正有本事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